电影《泰坦尼克号》里有一个经典桥段,“小李”饰演的杰克,身着布朗太太资助的西装,得以迈入头等舱的晚宴大厅。定制西装作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,从十七世纪就开始了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三百多年后的今天,在青岛市即墨区,有一个3000多人的“魔幻工厂”,标准化的流水线却能裁剪出千人千面的定制西装。
张蕴蓝:如果用一个字来描述这个新的时代,我们认为只有酷。真的,这真是一个太酷的时代了。另外,“特”就是跟个性化定制有关系,因为我们是以个性化定制、高定开始的,所以我们就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,叫“酷特”,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两个字。
这就是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C2M商业模式:用C2M产业互联网平台链接需求与满足需求,让消费者自主参与到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上,定制自己的专属服装。掌舵人,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——张蕴蓝,锐意创新,用19年的坚持,掀起了中国服装业智能化风暴,成为引领中国制造业变革转型的领头羊。
张蕴蓝:我们用十多年的时间,以定制西装这3000人的工厂为案例,打造了产业互联网的三个核心能力。一,制造端,用工业化的成本和效率制造个性化产品。第二,这套方法我们不仅做西装,还可以复制到其他服装品类方面;第三就是我们的数字化管理体系,在长期战略中,酷特智能是完全有可能跨行业的。
这家民营服装企业曾得到张瑞敏先生的垂青,它见证了两代人的拼搏和坚守。2005年,留学回国的张蕴蓝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,闲暇时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美食与时尚。但父亲的一句话,让她放弃了原先所有的规划。
张蕴蓝:我在一个公司,就打一份很普通的工,没有任何的压力。那时候是我的父亲,他突然来看我,这让我非常的惊讶。他只说了一句话,和我吃饭的时候说:爸爸希望你能够回去工作。那当时我内心的第一个感觉就是:这个家族需要我,所以我就很痛快地答应了。因为从小的时候,我父母就是一个对家族极度负责任的人,当时在这个环境中耳濡目染,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规划和生活就回来了。
回青岛后,张蕴蓝才意识到,接下来要做的事,所面临的困难,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。当时,酷特智能正投入数亿元进行着规模化个性化定制的探索。在深刻理解领悟到父亲对公司转型变革的战略规划后,张蕴蓝,也开启了另一种充满挑战的人生。
张蕴蓝:刚回来的时候从我的角度来说,我只是想每一个工种赶快把它掌握住,然后尽可能得给父亲多分担一些忧愁和压力。刚开始我是在行政,不久就被安排到报关报检,然后就一个一个的,包括车间这一个一个的节点把它做对。当时我们选择的是美国纽约市场做实验,在我们公司里是找不到会说英文的人。现在我们国际(市场)的老大就是当年我招过来的助理,然后我们两个一起把国际化的道路从零开始,一步一步拓展起来的,所以现在国际市场的收入是占我们绝大部分收入也是那时候开始的。
张蕴蓝进入公司,并没有 “富二代”的标签。她褪去精英白领的光环,一步一步,扎扎实实地深入企业内部和市场,夜以继日,一点点积累,从前台接待到中间管理再到战略发展。企业转型,要经历怎样的阵痛?互联网浪潮已来,工业变革到底应该走向哪里?毕竟,很多企业转型不成功、失败而退的案例就在眼前。
张蕴蓝:传统的成衣是大工业生产,一呢,它产品是同质化的。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市场在发生变化,消费者都喜欢穿个性化的衣服了;第二,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一款衣服如果想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,你必须要生产最低起定量,比如我这一件西装至少要生产1000件我才会给你做。在传统中认为,个性化和工业化就是矛盾的。
技术上的矛盾可以用技术解决,但意识上的问题,可不是一两台设备就能化解的。
张蕴蓝:以前呢,最困难的就是人的意识问题,而且是专业人士,他会从所谓传统中以前的经验来判定这件事情是不可行的。特别是我们在内部,你想生产个性化的,我就没有办法量产。版师会告诉你:我一天就两个版,你想一天生产1000套个性化衣服,我做不了,你只能再雇佣人。然后呢,(在)生产端包括采集数据的端,以前我们请了一个老师傅,给他一个任务,把一个普通的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教会采集数据,然后他告诉我,我30多年的经验,怎么可能用一个月的时间教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?那如果这个数据采集不下来,你何来生产呢?何来订单呢?
阻力越大,变革的决心就越大。这一点,真不像外表温文尔雅的张蕴蓝。在做企业这件事上,张蕴蓝有着另一面。她一边继续推进个性化定制设备的研发,一边顶住压力,对人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。同时,对于相信并擅于运用产业互联网思维的员工,她也积极放权,大胆任用。
张蕴蓝:因为这是父亲白手起家创建起来的,如果说我的存在没有把这个企业变好,没有帮上忙,这个企业倒下了,那这个家族也不存在了。你不仅在思想方面要告诉大家说,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变革,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。当你背负了足够的责任和压力的时候,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,它给了你非常强的挫败感。那我只有一个信念,我要打败它。靠着这个理念和信念,就一步一步地去扫除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一个的问题。
我们的团队都非常年轻,他们支撑起来了新的商业模式;我们整个管理体系也非常地给力,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我每一个细节事情都要参与进去。那我更大的压力可能就会来源于企业的战略,下一步的发展。我不希望自己的战略判断,包括我认知的天花板在哪个地方,不希望我认知的错误把企业带入一个错误的方向。
2020年7月,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登陆A股创业板上市发行,这也意味着它过去十几年探索的C2M定制商业生态模式获得市场的认可。这场生产的变革与重塑之战,张蕴蓝,无疑打了场漂亮的胜仗。
张蕴蓝:酷特上市挺像酷特的一个成年礼。一呢,你有很多的机遇。因为走上了资本市场,资本市场会为你背书,大家会更加地信任你。那另外的话,你有很多的压力,因为更多的监督,我们是在压力中负重前行。那对酷特来说,机遇肯定是多于压力,我们也不会乱做东西。我们会把服装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真正做透、做深、做大,包括女装,男装,童装;另外呢,我们会把它复制到其他品类方面,而且这正好是个产业变革的一个时期。我们成立了C2M产业互联网研究院,它是研究其他行业,有酒水,有地产,酷特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可以爆发。
如果说,从传统成衣制作转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,是酷特智能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,那C2M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的探索,则是酷特智能从1到N的裂变中,智者的全盘布局与筹划。
张蕴蓝:研究院的成立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成本,作为一家服装企业,大家都没有办法想象你为什么要这么多信息化的人员和工程师,是因为我们知道产业互联网要想发展,如果你离开研发、离开科技、离开创新,那就是口头上说的事情。
那研究院呢,一是在生产端,我们会帮它进行柔性化和个性化的一个改变;另外的话,在管理端,整个的数字化管理体系,是所有产业非常非常需要的。比如说我们去年做了个环保产业园(的案例),那它就是真正地帮助环保产业从安全、员工的积极性,幸福指数、成本效率等方面完全进行一个提升,这是研究院起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作用。
公司上市几个月后,张蕴蓝出任酷特智能董事长,正式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一棒。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更有分量的责任和压力。就像张蕴蓝说的,她不只是“创二代”,更是“拼二代”:技术要学,管理也要学;生产要抓,团队建设也不能落。
张蕴蓝:酷特的今天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结果,但是这些创新的前提如果没有一群对产业非常了解、而且做人做事非常扎实的一个团队,我觉得这个创新是做不了的。以前我对人才的理解很片面,可能我会用很多条条框框,现在我发现不是这么回事。真正的人才,一、他对所从事的行业有非常深的理解,二、他的思想又非常的开放,他能够不断地清空自己,接受新鲜的思想和理念,第三点的话就是它能够落地,你给到他一个任务,他能够把它实现,那对于我们公司来说,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人才。
一家企业的长足发展,定是要立足于时代潮流。放眼望去,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,早已成为近几年工业产业最大的趋势之一。而青岛,也正是凭借在制造业方面的先发优势,给出了属于时代的、自己的答案。
张蕴蓝:产业互联网一定是未来的,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这点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。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真的是非常超前的理念,我觉得它真正地把握了一个时代变革。酷特智能作为其中的一部分,政府在鼓励我们,这个大环境就非常得好。那我们作为在青岛产业互联网中的一员,我们是非常乐意待在这个城市里面继续把产业互联网做大做强,同时呢也把我们这套方法形成了研究院,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给城市,以及其他的企业,助力我们青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。
拥抱产业互联网,就是拥抱未来。酷特智能用近二十年的时间,完成了时代风口下一家民营企业的华丽转身,而当谈及未来的路,张蕴蓝目光坚定,字字铿锵。
张蕴蓝:我父亲曾经说过一句话:酷特能有今天,是做人的结果。我们的企业文化:诚信、品质、创新、服务,这八个字是带领酷特不断走向未来的非常重要的八个字。我们说酷特智能会引领新的商业文明。首先服装产业,我们会在五年的时间内,真正地打造产业互联网的一个新的格局;另外的话,在其他行业,我们也会尽我们的力量将这种新的商业文明给融入进来。
我是做实业的,我有一个大的理想,我希望在未来,因为酷特,中国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弯道超车,引领国际潮流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。我们希望能真正为中国的产业兴国,做出一份力量。
从对父亲的允诺,到肩抗企业发展的责任,再到胸怀产业兴国之梦,张蕴蓝在十几年的历练与沉浮中,战胜了一个个不可能的挑战。她不仅仅是家族企业的接班人,更是C2M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缔造者和新时代的造梦者。